7/30/2012

專訪紀錄片創作者/海洋教育推廣者 羅力

身體力行,回應海洋的召喚


採訪撰文/王珮瑜
羅力持水下攝影機在海中工作


我們生活在海的懷抱裡,無論是否愛海、知海、親海,每當談起台灣與海洋,我們就必須承認這份血濃於水的關連。四面環海的台灣,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,這片遼闊的大海深深影響著島嶼的人民,提供我們珍貴的漁獲和溫暖的氣候。但無論大海如何強壯,終究無法抵擋來自人類世界迅速又巨大的衝擊:過度捕撈、環境污染、遊憩耗損等種種因素,讓大海變得奄奄一息。



羅力從2004年開始,拿著攝影機,背著氣瓶,一點一滴記錄著海平面以下的世界。職業軍人出身,擔任過攝影記者的羅力,在一次的潛水經驗中深深被海洋吸引,從此再也無法離開大海的懷抱。他驚艷於海的美麗,同時心疼著海的命運,「海洋帶給我寧靜和尊重,看它受到破壞,我覺得我應該要做點什麼。」為了回應海的召喚,他決定辭去原本穩定的工作,展開紀錄片的拍攝。

《綠島新視界》,號召政府打撈沉船

被沉船壓迫,奄奄一息的珊瑚礁
攝影:羅力,2004年
1992年,希臘籍貨輪「畢卡索號」在綠島船帆鼻海岬觸礁,沉沒在距離朝日溫泉不遠處的海底,一萬四千噸的鐵皮覆蓋於珊瑚礁上;相隔六年後,1998年1月,在綠島西南方海域的宏都拉斯藉「祥運輪」因為機械故障又遭颱風吹襲,擱淺在龜灣岸邊,當時交通部僅將破壞岸上公路的半艘船清除,而剩下的船體就讓它沈入海裡,這兩艘沉沒在珊瑚礁上的船隻被海水侵蝕解體後,鐵屑和鐵鏽把珊瑚壓覆得喘不過氣,原本生氣蓬勃的景象變得死氣沈沈。因為潛水的關係,羅力親眼看見沉船污染的惡果,「大家原本以為船沉下去就可以當人工魚礁,但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。」羅力決定製作紀錄片,讓更多人瞭解珊瑚礁遭遇的困境,或許就會有機會改變現狀,恢復海洋的健康。

2004年,他來到綠島,認識了原本是漁民的蔡居福船長。蔡船長在魚獲逐年減少的壓力之下改做觀光生意,空閒時,他就下海打撈沉船碎片。「我當時很驚訝,這根本就是愚公移山,是不可能的事情!」羅力瞭解到,蔡船長的精神固然可佩,但想要恢復海底生機,必須結合眾人之力才行。於是他剪輯影片、製作幻燈片和簡報,尋求荒野保護協會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鄭明修博士等各界的力量,共同召開記者會,陳請交通部盡快打撈廢船。經過半年努力獲得當時擔任交通部長郭瑤琪的支持,下令派員前往綠島評估,並決定先清除一部分的殘骸。於是,沉沒在綠島龜灣海域,沈睡多年的祥運輪在2006年12月被打撈上岸,珊瑚礁群終於擺脫了多年負累,重新獲得清澈的海水與和煦的陽光。

將沉船殘骸打撈乾淨後,珊瑚又慢慢恢復生息
攝影:羅力,2010年


羅力描述整個打撈過程的時候,經常提到海的美麗,他更強調海中生物與人的關係。他說:「生態復育,是環境生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,過去政府單位比較重視經濟發展,卻忽略環境教育的重要,因此環境生活教育這件事情,必須藉由我們社會大眾努力去推動才會有所成就。」對他而言,「海」是一個整體,收納了大自然與人類世界互動之後的種種結果,要瞭解海洋、親近海洋,進一步愛護海洋,就必須從教育著手,讓下一代的孩子們瞭解自己與海的關係。

《慢游珊瑚礁》,數位教材身體力行

2008年,羅力撰寫了一份數位教材出版計畫,他為海洋努力的心意獲得福特環保獎的肯定,得到首獎,得以擁有五十萬的經費編製書籍和光碟,並舉行三百多場演講,為許多中小學老師、學生和家長們,上一堂關於海洋的課程。

由羅力女兒羅媺繪製的插圖,說明珊瑚的繁殖過程。
引用自《慢游珊瑚礁》一書
「我覺得人改變了,環境才會更好。」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海洋,羅力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陳麗淑博士合作,共同撰寫了《慢游珊瑚礁》一書,帶領讀者認識台灣珊瑚礁的生態,瞭解珊瑚面臨的危機與處境,進一步反省自己與海洋的關係。這本書裡有豐富的生態照片,還有讓人很快就能掌握重點的插畫,為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,羅力特別找來多位小學老師審閱,和打撈沉船一樣,這份教材也有點群策群力的味道。書後的光碟裡,除了收錄《綠島新視界》影片之外,也製作了一段段魚類特寫畫面,讓讀者互相對照。

「有一次,在講座裡面播放影片,就有家長當場哭了。他說,原來我們曾經這樣對待我們的環境,原來我們還可以行動。」小小的光碟片,卻發揮了很大的力量,一台電腦,一架單槍,卻帶領了許多人來到海洋面前,進入海洋的世界。羅力分享著講座的點滴,從他的言談間,可以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真誠的影響力,即使需要花很多時間,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,一旦覺得要「做點什麼」,就是「永遠不回頭」了。



珊瑚礁魚類生態照片
引用自《慢游珊瑚礁》一書


經過幾年的推廣,這份教材的數量已經所剩不多,但羅力並沒有停下腳步,仍舊拿著攝影機,帶著熱情和使命,持續記錄台灣的海洋。至於有沒有考慮將教材做成電子書,羅力的答案是肯定的,但他不急著做,因為對他而言,教材和教學合而為一,才是比較理想的教育方式。

採訪後記:
這天,我來到羅力家中進行訪談,羅家人身上都有種自由奔放的氣息,連來家裡作客的導盲犬Journey也感染了這份熱情,汪汪地叫了幾聲。談到受誰的影響最深,羅力思考了一陣子,他還沒開口,今年剛上大學的女兒羅媺就搶著說:「我啊!」惹得我們哈哈大笑(羅力「正式」的答案是邱文彥、吳靖國和陳麗淑)。訪談結束已過中餐時間,羅媺為我們細心地燙好麵條與青菜,淋上魯肉醬,簡單的食物裡充滿了溫馨的味道,也為這次的訪談畫下可愛的句點。


延伸閱讀:

受訪者簡介:
羅力,東森電視新聞台(獲得東森1999年優良攝影記者)
、
東森s台「台灣尚美」編導、
世界大學傳播製作中心攝影組長
、台灣電視公司專題攝影記者,專長為平面攝影、ENG攝影、水中攝影、國際PADI潛水教練。

作品:《有緣一家人》紀錄片(上海白玉蘭獎最佳紀錄片入圍)、《發現美麗新台灣》系列報導、《大疆南北》系列報導、《發現愛思基摩》系列報導、《女人》系列專題、「南方澳海洋記事」海底攝影師、《天堂的孩子》紀錄片、《台灣天空的秘密》‭(‬兩岸最佳專題獎‭)‬、連江縣北竿鄉橋仔村漁村紀錄片專案「記憶、印象、心戀橋仔村」、桃園國際機場三十週年紀錄片、2009鳳凰年度紀錄片《家春秋》。


著作:2009年,「海洋與我~慢游珊瑚礁」海洋輔助教材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