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/16/2012

別讓年年有「魚」變成一種奢求─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先生專訪

採訪撰稿:游秋玫


「想從前你比我更自由,玻璃的歲月悠悠,青荇和翠藻的深處。一擺尾,一搖鰭,盡是相忘的朋友,誰知逍遙的波浪裡,到處佈下了危機?」摘自余光中《魚市場記》


台灣本土魚類電子書展示
「魚樂e世代」特展  | 攝影:徐千禾
曾經,我們以為湛藍的海洋,擁有無窮無盡的資源。就像是聖經創世紀裡,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所言:「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」神於是「造出大魚、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。」我們從不覺得,這生命之洋裡的萬千生機,會有滅絕的一日。只是,根據專家的預測,在可預見的2048年,海洋將面臨魚源枯竭的命運,屆時人類將再也沒有野生的海產可捕、可吃,而這一切並非是危言聳聽。
當許多學者埋首研究之際,也有一群研究者默默地在為海洋生態努力著,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老師就是其中之一。投身海洋保育多年的他,不僅出書力陳保育海洋資源的重要,推廣海洋保育紀錄影片,更抽空出席各類科普演講及節目專訪,努力為魚兒發出不平之鳴,呼籲大家重視海洋生態的重要。其使命感與動力,大約要從他與海洋的緣份說起。

知魚也愛魚


身為「台灣魚類資料庫」主持人的邵廣昭,談起一開始建置資料庫的初衷,如此說道,「魚名在各地歧異甚大,同一種魚,卻有不一樣的名稱,常造成研究、溝通上的困難,我們希望能藉著魚名的統一,讓大家有個依循的基礎。此外,像是我們的上一代,資料就是自己做,自己用,等到退休了、過世了,資料也就一起不見了。這真的非常可惜。我希望藉著資料庫的建立,為大家留存珍貴的研究所得。」花費多年心血,集合實驗室團隊人力,在各類型計畫的補助之下,工作團隊努力保存及整合各種魚類研究資料,方便研究者及一般民眾利用。計畫進行至今,已逾十數個年頭。截至當前,資料庫搜羅紀錄了約3,100種台灣魚類,內容可說相當完整豐富。
 
邵廣昭老師於特展中導覽解說
「魚樂e世代」特展  | 攝影:徐千禾
        從動物系漁業生物組到海洋研究所,與海緣份極深的邵廣昭,在當研究助理時,開始了潛水調查的生活,他定期下海採集魚類,帶回實驗室,作分類、紀錄,及進一步的生態研究分析。不同於從魚市場及水族館買魚回來研究,潛水採集的方式,可以更全面完整地紀錄到台灣的魚種。他回憶著,「那時幾乎每次出差回來,都能發現新的魚類。但潛水不一定都是好玩的,有時候也很危險。像是遇到鯊魚,或是因為遭遇長浪而有游不回來的狀況。」但從第一眼看到海底世界開始,那湛藍、深邃的海水,鮮艷的珊瑚礁,以及悠遊其中的魚群便成為他此後心之所繫。

多年來的潛水經驗和研究過程,邵廣昭深刻地體會到海洋環境的劇烈變遷。自幼生長在基隆的他,感慨地說道,「小時候從海邊看海裡,滿滿的都是魚類。現在一看,半條魚都沒有啦。小時候海灘上到處都是貝殼,但放眼現在,哪有貝殼可以撿。你不去跟過去比較,你不會知道,當中的變化有多麼劇烈。」其實,不過就是幾十年的光景,海裡的魚類不單是數量變少,種類也不如以往,許多魚種都瀕臨存亡之際。
台灣的魚類多樣性   |  「魚樂e世代」特展  | 攝影:徐千禾
根據統計,台灣魚種的多樣性幾乎是其他地區的400倍。我們雖然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資源,但政府的許多政策,卻不符合海洋保育的潮流。從舉辦曼波魚季到黑鮪魚季,從補貼漁船用油到聘請外籍漁工,政府的政策,常只短視地照顧漁民眼前的利益,而沒有將海洋資源的「永續利用」考量在內。遲遲無法採取嚴格的限漁措施,發展生態旅遊觀光亦不積極,即使設立海洋保護區,也不嚴加取締,總是怕得罪選民,流失選票,一味媚俗的結果,遭殃的就是海洋生態。
為了遏止情況繼續惡化,許多國內外熱心的研究者,都不斷跳出來疾呼。邵廣昭坦率地說,「很多問題大家過去都不曉得,所以我們學者就有責任出來跟大眾說。我們也可以說是頭皮比較硬吧,不怕被人修理,所以就出來講點良心話。不要讓下一代怪我們,沒把環境搞好、沒把資源留給他們……

別讓你的筷子毀掉一個物種
海鮮食用注意事項   |  「魚樂e世代」特展  | 攝影:徐千禾 
然而,保育海洋的責任,該只落在捕撈魚群、賴此維生的漁民身上嗎?身為消費者的我們,可能不曉得,就在我們舉筷享用美食之際,有些物種就會面臨絕種的威脅。以日本的生魚片壽司為例,這種方便、又帶點時尚感的異國美味,在短短數年間席捲全球,征服萬千味蕾,但卻沒人想到,如果蓋在米飯上頭的生魚片種類不對,將會使某些魚種永遠絕跡。尤其以黑鮪這種成熟晚,壽命長的大型魚類來說,其數量一但減少,便難再復育。
試想,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後代必須得到博物館看標本才能認識海洋生態,那會是甚麼樣的景況?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,這一幕將不會只是保育電影中的片段。
「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。」邵廣昭堅定地說,「就像你為什麼不吃老虎、獅子、大象、犀牛?為什麼我們難以下嚥,是因為我們有保育觀念,知道這些動物不該吃。但海裡的老虎、獅子、大象、犀牛不就是鯊魚、鮪魚、旗魚嗎?為什麼我們吃它們的時候卻這麼津津有味,一點都不覺得罪惡呢?

現在,邵廣昭一家人最常吃的就是大賣場的冷凍潮鯛片。營養一樣,美味依舊,還多了一份保護海洋的用心。換成是你,你要做謀殺海洋資源的兇手,還是成為保育海洋的尖兵?
 
別再讓「無所不吃,無所不抓」成為台灣人大啖海鮮時的寫照。當我們在購買魚類,大快朵頤前,其實可以把握幾個原則。像是以養殖魚類代替野生撈捕的海洋魚類;遵循「底食」原則,儘量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;多多食用以不破壞生態之養殖方式所飼養的養殖魚類,也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。讓我們努力將這些從消費端所積聚的微小力量,匯聚成為使海洋生態永續存在的莫大助力。

當有一天,我們的孩子長大,海洋還將繼續閃著湛藍的光芒,而魚兒也依舊得以從從容容、擺尾悠遊於青荇和翠藻之間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紀錄片《魚線的盡頭》   



延伸閱讀:
為了助民眾買對魚,吃對魚,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魚類研究室特別編纂《台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將六十種台灣常見的海鮮分類為「建議食用」、「想清楚」及「避免食用」三類,讓消費者在購買海鮮時有所依循。 

首選珍藏 : 美麗不是錯誤-台灣的珊瑚礁魚類
 http://digitalarchives.tw/collection_detail.jsp?exhibition_id=1643
台灣魚類資料庫
「魚樂e世代」特展
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exhibit/index.html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